您现在的位置: 佛门网 >> 佛经 >> 无量义经 >> 正文

《无量义经》中有一段﹕「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慈济三十年的路,就是依照这十六个字走过来的…

茫茫人海中,能够同心、同道又同志,是多么难得啊!大家有缘共同走在慈济菩萨道上,为普天下众生奉献心力,是多么殊胜的因缘,你们要好好珍惜!

社会要详和,一定要从「家庭」开始;家家幸福,才能建立祥和的社会;社会详和,国家才能健全。而家庭幸福的主导者很多是「先生」,你们是慈诚干部,要做现代人的模范。

智慧如日‧慈悲如月

今年很特殊,有两个中秋。上个月的中秋气候清朗,月圆如镜;这个月的中秋,从昨晚到现在雷雨不断,晚上是否能云开见明月呢?不论天上的月能不能显露,人人心中的月一定要常保光莹!不仅年年有中秋月,最好日日都是中秋月—心中一轮明月,日日照耀大地,让暗角众生皆得光明、清凉。

佛教中,月代表「慈悲」,日代表「智慧」。日光一出,不论何种境界都能清楚显现;人生只要有智慧,就不怕路途坎坷,不论环境如何,都能轻安自在。月代表慈悲——人生如火宅,在热恼熬时,最需要如月之清凉;慈悲就能予人清凉、安详。人生不可缺少智慧和慈悲,就像世间不可缺少日和月一样。

凡夫就是「反反覆覆」—心中本具的智慧和慈悲被无明习气遮蔽,以致隐晦不显,难以在迷茫的世间掌握正确的方向。慈诚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都已经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所以要以身作则,引导迷失真心的人,促进社会详和安定。


成佛妙法十六字

慈济精神以《妙法莲华经》为主臬,而法华经之前有《无量义经》。佛陀宣演法华经之前,先演说无量义经,之后再接着演说法华经;可见,无量义经是法华经的精髓,法华经是无量义经的延伸

每次谈到《无量义经》,我就满心欢喜!尤其经中有一段是:「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这十六个字,每天都在我脑海中浮现!慈济三十年路,就是依照这十六个字走过来。


静寂清澄

人生为什么有烦恼呢?人生为什么会有错误呢?就是因为欠缺「静寂清澄」的心。心志动摇不定,就像是一湖浊水,如果再丢石头下去,扰动了浊水,就会「一念差,万念错」了。

心静下来,智慧才能显现。所谓「大圆镜智」,是指—顾好心念,运用「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在分秒中随时丢掉烦恼,一点都不让烦恼扰乱自己的心;如果能有这样的功夫,心就如一面圆而清澈的镜子,山来山照,水来水照,智慧心光明明朗朗照耀人间


志玄虚漠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既得人身,就要把握此生度此身,好好地发大愿、立大志。愿大、志大,就是「志玄虚漠」—「玄」是玄远微妙、广无边际的意思;也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将大爱奉献给普天下的众生—发大悲心、立大志愿。


守之不动‧亿百千劫

但是发心容易,恒心难。凡夫心反反覆覆,「发心」很快,「变心」也很快—开始时很感动,生起一念喜舍心,过没多久就后悔,觉得自己太冲动,愈想愈「舍不得」。所以,发愿立志要有「真喜舍」的心,不论遇到何种境界,都要经得起考验,这个志愿要能经历「亿百千劫」也不动摇

「静寂清澄、志玄虚漠」是「意念」的境界;「守之不动,亿百千劫」代表「毅力」。只要做到这十六个字,成佛就不难!


【甚深微妙无量义】

在菩萨道上修行,应该相互鞭策、磨练,恒常抱持「虚心学习」的态度。我们都知道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既然他有能力成就别人成佛,可见他本身也是具足智慧与慈悲;但是他仍然现菩萨相,仍然常住学地,不断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慈济的千秋济世志业,需要每位慈济人「守志奉道」—法华经的精神,就在《无量义经》第一品「德行品」中那十六个字。

第三品「十功德品」,则解说这部经是何地深奥微妙。大庄严菩萨赞言︰「世尊说是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真实甚深,甚深、甚深。…当知此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之所守护,无有众魔群道得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败坏。…」这部《无量义经》不但义理深奥,而且非常微妙,普被三根—不论是上根上智、中根中智、下根下智的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经中的道理,发挥经中所言十种普度众生的不可思议功德力量。


【发菩提心‧起慈仁心】

例如十种功德力中的第一功德力,包括「能令菩萨未发心者发菩提心」、「无慈仁者起于慈心」,意指如果能将这部经运用在人间,就能教化人群,使未发心的人能发菩提心,自私不仁者生起慈悲心。

诸位,你们未加入慈济时,有很多人不曾接触佛法,也不知道什么是菩萨,以及当菩萨应该具足什么条件?但是,因为听到、看到慈济人身体力行救拔苦难众生,而被感动,于是发心付诸行动。在还没听到、看到,还没感动、行动之时,是「未发心者」;听到、看到了,感动、也化为行动了,就是「发菩提心」。

真正的佛法,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只是自己受用,还能普及人群,这才是真正的「微妙」。这就是妙法。

再来是「无慈仁者起于慈心」—有的人比较自私,认为自己快乐就好,不关心别人的痛苦。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己快乐,为什么不让大家都快乐呢?

慈就是「予乐」—给予众生快乐。社会人人快乐、人人幸福,这个社会才能详和。如果只有自己平安,其他人却受苦受难,自己能快乐得起来吗?所以大智慧者一定是大家都快乐后,自己才真正感到快乐。例如诸位到慈院当志工,帮助病人化解烦恼;看到病人露出快乐的笑容,自己更欢喜!

想给别人快乐,自己一定要先建立「慈」、「仁」的心。对于欠缺慈仁心的人,我们必须设法教导他们将小爱化为大爱,引导他们投入服务众生的工作。


「公信」源于「自信」

慈济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具备「公信力」。公信力从何而来?来自团体中每个人的「自信」和「自我要求」。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有和佛一样的大智慧和大慈悲;进而自我要求、自我磨练,开显本具的佛性。

自信从「心」起,一定要把自己的心照顾得「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但是守持与否,要看你们自己。力量就在你们心里,不能轻视自己喔!

慈济精神来自《无量义经》,三十年来就是「守之不动」地力行菩萨道。各位都是慈济世界的慈诚金刚,希望大家都能守「志」不动、亿百千劫。

资料来源:取自慈济月刊348期

相关栏目:无量义经学佛答疑请进入:学佛有问必答网常见问答集锦(还可以免费人工答疑)

——————【欢迎支持我们,按月赞助者,网站留名+功德回向】——————


(微信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赞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