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佛门网 >> 佛与生活 >> 人际沟通 >> 正文

  

  辽南某市一栋住宅楼的刘家,三年里发生了两起因母亲辱骂挖苦逼得女儿、儿子跳楼自杀的悲剧,令人震惊。

  某厂工人刘石俊的母亲马翠珠生性刻薄,语言一贯尖酸,总是令同事、邻居及儿女难以忍受。其夫因此与她分居二十多年。刘石俊对母亲这张嘴都恐惧紧张压抑到了极点,每遇一点小事都要左右揣摩怎样不招母亲的咒骂。

  1995年9月的一天,女儿又挨母亲一顿嘲骂后,忍不住提出来,要和爸爸住在一起。这时,如果马翠珠能想一下自身缺欠,缓和一下态度,甚至能高姿态地向孩子征求一下意见,也许后面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可她想的却是我把你们养大,这些年一直照顾你们,而现在你们却想离开我,一点良心都没有。她当时就火冒三丈指着女儿前额骂道:“你个小不要脸,这么多年你吃我的,穿我的,到现在你长大了,用不着你老娘了,就想一脚把我踢开,瞎了你那狗眼!……那年,女儿21岁,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也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心情本就不好,这些话更极大地刺伤了她的自尊心,当场,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最后变成了灰色。愣了一会儿,她进屋插上了门。

  可马翠珠还不解气,又在门口大骂:“……你去死吧,你去跳楼吧!”

  这咒骂不久就得到了应验。就在马翠珠唾沫星飞溅之时,外面传来一声闷响,马翠珠到窗前往下一看,这下傻了眼,女儿直挺挺躺在地上。当她得知女儿再也起不来时,这才放下强硬的架子,放声大哭起来。
 
  女儿的死对马翠珠是个不小的打击,于是她有了异乎寻常的举动,在女儿死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为大儿子娶了媳妇。又过了一年,儿媳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女儿死亡的阴影,逐渐被孙子的哭闹声取代。马老太太的强硬性格似乎改变了许多,这个家开始有了久违的笑声。

  1998年初,由于单位效益不好,儿子刘石俊下岗了,并且一直没找到新工作。一个大男人整天无所事事,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加之他不善交际,朋友少,所以生活就更加寂寞。按说,在这个最需要关心的时刻,马翠珠更应该理解和安慰儿子。可她不仅没帮助儿子,反而又老病复发极尽挖苦嘲笑之能事,往儿子的伤口上撒盐。

  五一节时,刘石俊妻子回娘家住几天。马翠珠让刘石俊去买菜,刘石俊跟她要点。马翠珠说:“你媳妇临走时不是给你钱了吗?”刘石俊说:“这个月生活费不是交了吗?”马翠珠当头就唾了石俊一口:“呸!你羞不羞死我了,一家三口一个月才交300元,大过节的还要我拿钱去买菜,你是没钱吗?”刘石俊红着脸说:“我现在下岗了,老婆挣得也少,我们总得为将来攒点吧。”马翠珠一听这话,火气更大:“你为自己着想?你怎么就不替你妈着想,你真是老母猪打哈欠——怎么就张开你那个臭口了。你下岗是为我下的吗?少拿下岗当挡箭牌。看看左邻右舍,谁家的孩子不比你强。你每天往外走,怎么就顶个人头出去了,我都替你羞得慌!”

  听了这话,刘石俊悲愤地抓起菜刀往自己的左腕上切了下去,吼道;“我还不如死了好!”当马翠珠夺下刀时,石俊左腕已经开始往外喷血了,后来送医院抢救才脱险。

  5月29日,刘石俊因下岗后生活窘困,坐在屋角,一根接一根地抽着闷烟,他内心痛苦极了。这时,母亲从厨房走出来,那个尖酸刻薄的声音又立即钻进他的耳朵:“少用自杀来吓唬人,你有本事别下岗啊!你看人家的孩子,有当官的,有发财的,谁像这个窝囊样,下岗了,还来家里冲老娘撒野,动不动寻死上吊的。告诉你,要死死利索点,别给别人添麻烦!”

  刘石俊听了母亲的这番叫骂,脑袋“嗡”地一声霎时一片空白。他踉跄着站起身,来到了窗前,对母亲说了句;“你真让我痛苦死了!”说完转身就要往下跳。刘石俊的妻子从门口跑过来,哭喊着叫:“石俊,别跳,千万别跳啊!”马翠珠往前走两步,冲儿媳说道:“你别拉他,瞧他那个熊样,敢往下跳吗。”刘石俊听完母亲这番话,愤愤地推开妻子,纵身从5楼跳了下去……

  幸亏刘石俊被下面的一扇窗户挡了一下,又被一根铁丝拦了一下,结果摔断了盆骨和两根肋骨,命又捡回来了。

  “再遇到这样的事一定要冷静,多想想孩子和妻子,你若死了他们怎么办。”一位好心的邻居劝慰道。刘石俊听后忍不住“哇”地一声大哭起来,边哭边说道:“我不愿好好活着吗?可是不行,我妈是你什么地方难受,她就打你什么地方,我不知道,她这样做就愉快吗?我妹妹活生生被她逼得跳楼死了,她心里也不好受。可为什么现在她还不明白、还要这样对待我。我下岗,我挣不着钱,我比不上那些当官的有钱的,可她总是把这些话挂在嘴上,我就能做官,就能有钱了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和大多数人一样,平平安安地生活……” 。

  此时,马翠珠在里屋,不知她是到了儿子的这番苦诉。


  【点评】

  “刀子嘴,豆腐心”,中国人爱用这句俗语表达对一个人的正面、积极的评价,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生存、学习、就业压益激烈的时代,我们品味和流露亲情爱意的时间本来已变得很有限,那么,为什么不让那最能直接表达的关爱和亲情的语言温暖一些呢?这个母亲并不是成心要“噎死”自己的孩子,她只是出于一种习惯性的冲动。女儿死了,她也曾努力地修正过自己,但情急之下,又不免旧病复发,以致一恸之外又生一恸。这个刻薄的母亲和她脆弱的儿女之间的惨痛也许只是一个极端的个例,但在这极端背后,我们是否也应该警惕自己心中那种“打是亲,骂是爱”的亲情表达倾向呢?(吉林 文心辑)

 

相关栏目:人际沟通学佛答疑请进入:学佛有问必答网常见问答集锦(还可以免费人工答疑)

——————【欢迎支持我们,按月赞助者,网站留名+功德回向】——————


(微信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赞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