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佛门网 >> 佛与生活 >> 在家修学 >> 正文

 

 

生活中总有种种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磨擦,从而产生烦恼。如果用老和尚的生活禅语:“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来处理,就不会产生烦恼了。老和尚生活禅语:“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是佛教的四无量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清净大喜、平等大舍的现代诠释。在佛经里就是用慈、悲、喜、舍的方式来处理自他关系,这次着重谈以平等大舍心和谐自他关系的一点体会。

 

什么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呢?《般涅槃经》云:“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是名大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般涅槃经》又云:“夫修慈者能断贪欲。修悲心者能断嗔恚。修喜心者能断不乐。修舍心者能断贪欲嗔恚众生。”在经文中我们知道平等大舍要具足无所对立;无我相;无法相;要对一切法平等无二;还有舍己为人。也就是《金刚经》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同样在三祖大师的《信心铭》的第一句就是:“至道无难,唯嫌捡择……”我们只有破了一切相,才能创建一切相。只有破除了一切的对立,才能实现统一,而要破除这些就需要靠我们的平等大舍之心。从这看出修平等大舍的重要性。只有具有平等大舍心的人才能放弃己见,登上更高一层楼,以更远大的目光对待事物,实现自他的和谐。促进事物的顺利发展。老和尚经常说的“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就是现代版的平等大舍,我们要细心体会。

 

事物本身是缘起性空的并不存在平等或不平等、好或者坏的分别的。我们之所以看到事物有好有坏,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的不平等不和谐所致。我们人的特点就是生活在自己的自我的观念里,凡是不由自主地从“我”的角度去考虑一件事是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等:对自己有好处的就喜欢,对自己有害的不喜欢的等等对立的集合。比如下一场雨,有的人喜欢,有的人悲哀,有的人无所谓等等。“雨”是因为冷热空气相遇等各种条件集合到一起而致,这个世界本身并没有“雨”这种东西存在,只是权且有“雨”这个叫法,这就是这场雨的特点,也叫空性。因为我们认为有“雨”这种东西存在,认为“雨”能带来什么好处或坏处,所以有人欢喜有人忧,其实是庸人自扰,我们没有必要高兴也没有必要悲哀。在生活中若能经常思维事物的缘起性空的道理就能去除掉对自我的执著而发现世界的真谛,用善法去面对承当,这样你做事就占据了主动,这样你才能最高效率地去做事情。我们只有舍掉我们对事物的偏见,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经过这种训练,我们慢慢就会有颗平常和谐的心包容万事万物,包容各种各样的人。当你有了颗和谐包容的心,你就能容受别人对你的误解甚至辱骂,能明白他人对你的好心;你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你才能发现你所面对的世界是这样的美好,才能和谐自他。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戒、定、慧”的修证过程,所以你做任何事情会得心应手。

 

所以修行舍心很重要。我们只有舍弃对立,我们才能做到象永嘉大师说的:“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依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依报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香台宝阁,严土化生。”整个修行舍心的过程就是修“戒、定、慧”的过程。我们只有舍掉我执,才能守好我们的戒体;舍掉我见,才能生定;舍掉我曼,才能发慧。我们只有舍掉过去,才能轻松面对现在,从而攀登明天。才真正能做到“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生活中我们从做事和对人两个方面慢慢训练自己有颗包容的心。做事上从大方面考虑,存同求异,以海纳百川的胸心吸取各种不同意见。“海”之所以能“纳百川”,是因为海的地平面是最低的,做人也一样,只有把自己放到最低处,才能真正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有博大的胸襟。在对待他人方面要明白正是有他人的存在才有“我”的存在,“他”的存在是“我”存在的条件,“我”的存在也是为“他”存在而服务的。也就是没有“你”就没有“我”,没有“他”,你我他是相互倚赖相互包容的,这就是佛教的缘起观。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以一颗包容“你”包容“他”的心与“你”“他”和谐相处,从内心里以感恩的心善待生命,和谐自他,成为播种和谐的种子,当然也成为享受和谐的最大受益者。

 

 

在寺庙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就是按照这样平等的大舍来生活的。如果我们做不到平等大舍,那么我们就做不到六和敬:身和同居;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我们只有真正做到平等大舍,我们才会有真正的自由,真正地和谐自他关系,使我们的事业顺利地发展。

 

 

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赵州禅师说:七岁小儿胜过我者,我向他学。百岁老翁不如我者,我将教他。这都是前圣的伟大的包容之心的写照。

 

 

从以上看来,当我们有了包容之心的时候,才能全面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且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做事情,不违背规律做事自然能使事情朝和谐的方面发展。所以包容不但能和谐自他关系,还能促进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是我们为人处世的绝好方式。

 

 

 

相关栏目:在家修学学佛答疑请进入:学佛有问必答网常见问答集锦(还可以免费人工答疑)

——————【欢迎支持我们,按月赞助者,网站留名+功德回向】——————


(微信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赞助支持)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细盐美容的4个实用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