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佛门网 >> 佛经 >> 甚深微妙法义辨析 >> 正文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龙藏‧0010‧16册;金刚经]

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 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 [龙藏‧0014‧16册;仁王经‧卷上‧二谛品第四]

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无言无说。何以故?言说、菩提,二俱空故。 [龙藏‧0018‧16册;文殊说般若经]

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无众生相,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无二无分别故。 [龙藏‧0018‧16册;文殊说般若经]

菩提即五逆,五逆即菩提。何以故?菩提、五逆无二相故。 [龙藏‧0018‧16册;文殊说般若经]

若言见有菩提而取证者,当知此辈即是增上慢人。 [龙藏‧0018‧16册;文殊说般若经]

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龙藏‧0085‧27册;四十华严经‧卷四十‧普贤行愿品]

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龙藏‧0109‧29册;涅槃经‧卷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一]

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龙藏‧0442‧47册;楞严经‧卷一]

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龙藏‧0442‧47册;楞严经‧卷四]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龙藏‧0442‧47册;楞严经‧卷四]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龙藏‧0442‧47册;楞严经‧卷九]

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即菩提心,无有二相。 [龙藏‧0950‧61册;心地观经‧卷八‧发菩提心品第十一]

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何以故?身无知故,心如幻故。如是正知,名得菩提,随顺世谛,说有菩提。 [龙藏‧0973‧62册;守护国界主经‧卷四‧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第四]

若一切时中,为一切众生修集善法,得不退转,是故我记是人,决定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龙藏‧1083‧67册;优婆塞戒经‧卷一‧集会品第一]

若离众生,则无有得菩提道者; 从众生界,出生一切诸佛菩提。 [龙藏‧1237‧88册;入大乘论‧卷上‧义品第一:坚意菩萨]

不从虚空有,亦非地种生,但从烦恼中,而证成菩提。 [龙藏‧1237‧88册;入大乘论‧卷上‧义品第一:龙树菩萨]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正藏‧2008‧48册;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唐‧慧能大鉴大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正藏‧2008‧48册;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唐‧慧能大鉴大师]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大正藏‧2008‧48册;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唐‧慧能大鉴大师]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大正藏‧2008‧48册;六祖坛经‧疑问品第三:唐‧慧能大鉴大师‧无相颂]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经

相关栏目:甚深微妙法义辨析学佛答疑请进入:学佛有问必答网常见问答集锦(还可以免费人工答疑)

——————【欢迎支持我们,按月赞助者,网站留名+功德回向】——————


(微信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赞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