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戒律与礼仪》中的佛教小故事 |
因为你们的支持,让我们的弘法事业走的更远 |
整理:释清净 《居士戒律与礼仪》中的佛教小故事口渴见了水却不喝:过去有这样的一个人,在沙漠里走得非常口渴,很想弄些水来,以解除这个苦痛,看到远处热雾,当作是水,可是走过去一看,却又不是。後来东找西寻,终於给他找到一条河流,河水滔滔不绝地流著,而且很是清洁。然而,这个人却只是呆望著,并不下去喝水。别人看也很奇怪,问道:“你口渴找水喝,现在找到了,为什么又不喝呢?”这人的回答非常奇特,他说:“你喝得完这么多的水吗?要是喝得完我早就去喝了。既知喝不完,所以我不去喝了。”大家听了,都笑他,结果他因一口水也不喝而被渴死在沙漠里。 这个故事比喻:有些人不明白佛教戒律的精神和本质,虽渴望修行,但当看到戒律很严格,就开始犹豫了:“毕竟随心所欲惯了,能受得了这些约束吗?有必要非得受这些约束吗?”因一时不能全部受持,就索性舍弃一条也不受,仍旧流转生死,沉溺六道。岂不知在戒律上,如能全部受持固然最好,就是做不到全部受持,哪怕受持其中一条,也将会成为最终成就的因缘。 盲人摸象:国王让六个盲人摸一头大象,他们分别摸到了一部分,分别宣称大象是一堵墙,一支矛,一条蛇,一棵树,一把扇子和一根绳子。因为他们生来从没有看见过象是什么样的动物,难怪他们所摸到的,想到的,都错了。但是他们还是各执一词,在王的面前争论不休,受到了人们的嘲弄。 这个故事比喻:自己没有深入学习佛法,却随意用自己的片面的知见猜测佛法,把戒律恐怖化,误导众生,会成为别人走入佛门的最大障碍。 把牛奶积储在牛的乳房里:从前有一个人要在一个月以后宴客,需要大量的牛奶,所以要在事先预备起来,使临时不致缺少供应。他心里想:“如果把牛奶从牛身上取下来积储,就需要有很大的木桶,而且也应该考虑到把牛奶放在木桶里日子久了容易坏。不如把它放在午腹里,到宴客那天一并来取,那就既省事,又可吃新鲜的牛奶,不是再好没有了吗?”因此,他就把他所养的那一头奶牛和正在吃奶的小牛分开,也不每天去挤奶了。一个月以后,宴客日子到了,他就把奶牛牵来,正要取牛奶,使客人们喝到新鲜的牛奶,可是不论怎样用功,一滴牛奶也取不下来,当场给客人们讥笑了一顿。 这个故事比喻:那些对佛法有好感,想学佛却又表示:“我现在很忙,等我有了钱,等我有了闲,等我拼出个成果,等我五十岁以后……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学佛修道了”。可是,将来几时来?陈健民先生有言:“汝若说出离也要个时节因缘,等我三年五载,料理家事,再行出离可也。请问你自己有何把握再活三年?阎王可准你请三年五载的假期否?”我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无常,布施也好,持戒也罢,都想着等我有了条件再好好去做。其实,现在若没有,以后恐怕也不会有。破灭,会比将来来得更早一步。对该做的事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及时来作,否则不就和那个把牛奶积储在牛的乳房里的愚人一样吗? 佛法大意:白居易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够做到。”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悟性如光:弟子问佛陀:“您所说的极乐世界和地狱,我都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陀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陀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一滴水:佛陀考问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都回答不出。佛陀说:“把它放海里去。” 我们只有皈依三宝,才能成就法身慧命。 多吃了六个饼子:有一个人,肚子饿了,到饼店去买煎饼吃。他一连吃了六个,觉得还是不饱,就再买第七个吃,刚吃了半个,就觉得很饱了。这时候,他心中很懊悔,用手打著自己的嘴巴说道:“我是这样的愚痴不知节约,如果早知道后头的半个煎饼能吃饱,那么我只要买这半个煎饼就是了,前头的六个煎饼不是多吃了吗?” 这个故事比喻:修行的人,需要从基础开始,勤修戒定慧多时,才有贯通成就的时刻,不经多时的勤修,但羡一时的悟证,正同那人吃饼的痴想,是不可能。 天堂与地狱: 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白隐反问:“你乃何人?”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 天堂地狱就在我们一念之间。 福报的故事: 印度的波斯匿王有一位丽质天生的女儿叫善光公主,国王对这个女儿疼爱有加,视如掌上明珠。有一天国王就对公主说: “女儿呀!你生长在帝王之家,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你应该感谢父王给你的庇荫,才有今日的荣华富贵。” 公主信奉佛法,懂得罪福自作自受的道理,因此回答说:“父王!所谓福德因缘是自己种植的,不是他人所能给予的,今天我能够出生为公主,固然应该孝敬您,但这一切的福德因缘,是我自己过去所积聚的。” 波斯匿王听了女儿如此忤逆,非常生气地说:“如果我不让你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你还能享受什么幸福?既然你认为自己有福报,我倒要试试你的福报究竟有多大?” 国王于是命令大臣找来一位国中最穷的青年乞丐,把公主匹配给他,公主毫无怨尤地脱去华服,换上布衣和乞丐结为夫妇。一天公主就问丈夫说:“你年纪轻轻,仪表俊秀,为什么会一贫如洗,沦为乞丐呢?” “唉!我本来也是宦官子弟,只因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又无一技可以谋生,只好乞讨度日了!” “父母难道都没有留下什么恒产吗?” “只剩下一栋荒废的老屋,但是蛛网缠结,无法避雨。” “既然还有一间破屋,我们何不回到家乡,同心协力重辟草莱,耕种花果蔬菜,自食其力,总比沿街乞讨要强多了。” 夫妻两人于是回到了一片断垣颓壁的家园,合力地挖掘坚硬的石地,打算种些菜蔬。挖着挖着,突然在冰冷的石板下面,发现藏着许多珍奇的金银珠宝,靠着这些祖先们埋藏的宝物,很快地又把家业复兴起来,成为当地的首富,消息不迳而走,传到了波斯匿王的耳中,国王对于自业自受的因果业报终于信服不疑了。 我们也应明白:一切通过非法手段得来的财富,都是命中注定应该得到的福报,如果采用正当行为也同样会获得,甚至更轻松。如果命中没有,偷也偷不来,偷来了命中该有的东西,却还要背上恶果,偷盗行为真是天下最吃亏的一桩事。 佛陀说:“邪淫的人,就象拿着火把,逆风而行,必然会烧到自己的手。”又说:“财色对于人,就象刀刃上粘有一丁点蜜,小孩子贪图甜味用舌头去舐,还没尝到滋味舌头就被割掉了。”而古人自励的箴言中也有一句说道:“求名者,因好色欲而名必败;求利者,因好色欲而必丧利;居家者,因好色欲而家弃必荒;为官者,因好色欲而官业必堕。”
饮酒犯五戒:在迦叶佛时,有一位五戒的信士,一向持戒很清净,有一天从外面回来,因为他很渴,那时有一种酒,没有颜色,也没有什么酒味,一碗水色的酒放在桌上,因为他口渴以为这杯酒就是水,就把它喝下去了。酒性发作起来时,看到隔壁邻居家有一只鸭走进他家,他在失去理性情形下,便把那只鸭抓来杀了,煮熟了吃它。隔壁邻居太太看到自己的鸭没有回来,就到信士家去问他有没有见,这位误饮水色酒的五戒信土,因为酒精的刺激使他产生了冲动,所以见到隔壁太太又起了淫欲心,在冲动之下把她强暴了。很多邻居便合力将这个人抓起来,把他送去官府治罪,到了官府时因为他还在酒醉便开始打妄语,拒不承认他有偷鸭、杀鸭、强暴的罪行。 就这样,这位五戒的信士,只因为误喝了一碗酒,竟然连续犯了五戒,所以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五头牛,常把它们放在草原上吃草。有一天,跑来一只老虎,把他的一头牛吃掉了。这个人看到后,心里想:“我的牛失去了一头,已不是全数了,我还要这些牛作什么呢?”於是他就把所有的牛都赶到一个深坑里去,在坑底排着队,统统把它们宰杀了。 这故事比喻:有人受持如来的“五戒”,本来很好。后来偶然犯了戒,他不生惭愧心,不求忏悔还净,却反作这样想法:“我已犯了一戒,戒既然不全了,何必再继续持它呢。”于是索性无所忌惮地把所有的戒都一概舍弃不持。这正如因死一牛而杀群牛一样的愚痴可怜! 砍树取果:从前有一个国王,在他的园中种有一株好树,非常高大茂盛,在结果的时候能生出一种很好的果子,这果子香而甜美,为别处所没有。有一天,来了一个外国的客人,国王领他去看这株树,并对他说:“这株树能生出一种果子,甜美无比,可说是世上所少有的。”那外国的客人接著问道:“既然有这样好果子,能不能给我尝几只呢?”国王听了,就叫人来把这树砍倒,希望能得到果子,可是什么也没有得到。后来又叫人把砍倒的树再种植起来,然而想尽办法,却终不能把已断了的茎和根接起来。这株树就从此枯死,当然不能再生果子了。 这个故事比喻:释迦世尊曾指示我们持戒功德像大树一样,它能生出种种禅定、神通、智慧的殊胜的果。假使我们要得到这些果子的话,首先就应当持戒,还要修许多的功德善法来灌溉它,方能得到圆满成就。但是有些人不懂这个道理,竟为了迎合达官贵人而毁犯了戒律,去希求世间的名闻利养,这无异砍树求果,连根都枯了,那里还有果呢? 用锦绸包裹破毡:有一个贼,走进一个富人家里偷东西,他偷得了一块很值钱的锦绸,另外又偷了一条破毡和一些破烂的衣服。偷了以后,他把那块锦绸当包装布,来包那些烂东西,打成一个包袱带出来。后来许多人和道了,都把这事作笑话讲。 这个故事比喻:已发正信修学佛法的人,不能再贪世间利益而破清净戒律,弄得事情颠倒,得不偿失,被人所笑。 为小失大:从前有一个商人,借给别人五分钱,那人很久没来还,他就跑去索取。他到那面去,路上经过一条大河,雇船用去两元钱,到了那个人家里又不在家,回来又出了两元钱,来去的渡船费用要花去了四元钱。这样,空劳一场,没有得到什么,却损失了数倍于债款的钱。 这个故事比喻:如果光要为争求少利,不惜败坏自己的操行,结果往往得不偿失,甚至会名利双失,现世受了恶名,来世还须受报,犯戒做坏事的人,实在太愚笨了。 富翁造三层楼:有一个富翁,是愚蠢无知的人。一天,他到另一个富翁家去,看到这个富翁所住房又是三层楼,高大壮丽,华贵无比,心里很是羡慕,他想:“我的钱,并不比他少,为什么不造一座三层楼呢?”于是他回家以後,立刻去请来了一位建筑工程师,问他说:“你能造三层楼吗?”建筑工程师回答说:“能造的。我已造过多处了。”富翁就说:“那么很好,你就立刻替我造。并要和我朋友所建筑的那座楼房一模一样的。”建筑工程师领导著工人们动手先平地基,垫础石,打墙脚,忙个不了。富翁等了几天,看不见楼房的影子,就把这位工程师叫来问道:“你现在是作什么啊?”工程师回答说:“我给你造三层楼呀。”富翁又问道:“怎么造三层楼要在下面造,不在上面去造呢?”建筑工程师说:“要一层一层造上去,不先造好了下面两层,又怎能造第三层呢?”不料富翁立刻阻止他说:“不,不,我不要下面的两层,我只要第三层,你给我造最上面的一层就可以了!”建筑工程师听了大笑,一再说明,但富翁很固执。坚决要他只造第三层,弄得建筑工程师没有办法,只得停止工作回去了。 这个故事比喻:佛弟子不肯恭敬承事三宝,切实地从“戒、定、慧”基本三学修起,只是懒惰懈怠,喜欢走捷径,对念佛、持戒不屑一顾,自以为这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对象自己这种“天才利根”是没有必要的。其结果正像这个富翁一舣,不过是痴人的空想罢了! 金子的价值:一位智者手里举着一块金子,面对下面的听众问:“谁要?”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块金子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金子抹上一些泥巴,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金子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金子,金子已变得又脏又臭。“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是的,无论我如何对待这块金子,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是金子。人生路上,我们曾做错过、摔倒过、被人轻贱、也轻贱过别人。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我们永远不会丧失自己的清净佛性。无论国王、乞丐乃至畜生,我们的佛性都是一如的,在佛不增, 在凡不减。” 请记住: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发生过什么,我们都不应该看轻自己,也不应该看轻别人。每个生命都具有无上的价值。 杀子成担:有一个人,养了七个儿子,其中一个有一天死去了,这个人想把死孩放在家中,却让自己和家人离开那所屋子。邻人对他说:“您为什么不把死了的儿子拿出去埋葬,却让活的人离开家庭呢?这个行为太笨拙了。”这个人听了以后,想道:“话是不错的,人死了,应当拿出去埋葬;可是叫我怎样拿呢?哦,只有这样吧,再杀死一个,那就可以成担挑了去。”结果,真的他就再杀死一个儿子,和那死了的儿子凑成一担,挑到山上去埋葬了。 这个故事比喻:有些人修行人犯了一条戒律,不想改悔,还要企图掩盖事实,假作持戒清净。被人揭发了,告诉他:“修行人守戒,应该和保护珍贵的眼珠一般,怎么可以违犯而不忏悔呢?”他就索性多作些破戒的恶事,以便一同忏悔,这正像杀子成担,以便一同出埋一样的愚蠢无知。 一声“南无佛”种下的善根: 在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来僧团出家,佛陀正好外出了。在场的的阿罗汉弟子用神通查看他的前因后果后跟他说:“你不能出家的,因为你八万大劫以内没有种过善根,不能收你,你还是走吧!” 这个老年人一听,就只好哭着离开。走了一想,自己这个命运也不好,这么大年纪想要出家,佛的弟子也不收。于是乎就想:“我自杀去好了,不要活着了!”他一念的诚心,佛陀觉察到就赶回来了,对他说:“你不要哭了,我许可你出家”于是这个老年人就跟着佛陀回来,佛陀就许可他出家了。 这众多的弟子就生了怀疑了,说:“这很奇怪的,佛收弟子都要有善根的,这个老年人,他根本就没有善根,佛怎么收他呢?”就请问佛为什么收他出家。 释迦牟尼佛就告诉他这些弟子说:“你们这些阿罗汉,只能看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八万大劫以外,你们就都不知道了。这个老年人在八万大劫以外,是一个到山上去斩柴的人。有一天他遇到一只老虎,看见老虎,他就跑到树上去了,老虎就咬这棵树,要把树咬断好吃他。正在这棵树要断的时候,他着急了,就念了一声:南无佛。老虎也就走了,不咬树了。于是等老虎走远了,他就下来回家去,没有被这虎吃了。所以他现在出家的因缘,就是在八万大劫以外,他念这一声南无佛的善根种子,现在应该发芽结果了,所以他就来出家修道了。”释迦牟尼佛这样一说,这一切的弟子才解除了这个疑惑。 龙裤国师:万历年间,皇帝的母亲皇太后死了,要请高僧做佛事。先想在京中请僧,因此时京中无大德高僧,皇太后乃托梦于万历皇帝,谓福建漳州有高僧。皇帝乃派人至福建漳州,迎请许多僧人进京做佛事。 皇帝知道他们要到了,乃教人将《金刚经》一部,埋于门槛下,这些僧人都不知道,一一的都进宫去了,惟有一位默默无闻的破衣和尚行到那里,双膝跪下,合掌不入。那里看门的叫的叫,扯的扯,要他进去,他也不入,乃告知皇帝。此时皇帝心中有数,知是圣僧到了。遂亲来问曰:“何以不入?”曰:“地下有金刚,故不敢进来!”曰:“何不倒身而入!”其僧闻之,便两手扑地,两脚朝天,打一个筋斗而入。皇帝深敬之,延于内庭款待。 次早请升座说法,登台打一问讯,持幢至灵前曰:“我本不来,你偏要爱,一念无生,超升天界。”法事毕,对帝曰:“恭喜大后解脱矣!”帝甚疑惑,忽闻太后在空中曰:“请皇上礼谢众僧,我已得超升矣!”帝惊喜再拜而谢,于内庭设斋供养。此时其僧见帝穿著花裤,目不转瞬,帝曰:“大德欢喜这裤否?”遂即脱下赠之。僧曰:“谢恩。”帝便封为龙裤国师。 错挖了眼睛:从前有这样的一个人,他上山修道,学得一种法术,能看到理藏在地下的一切财宝。这事传入国王耳中,国王听了心中很是欢喜,便对臣子们说:“我要邀请这个人,长期住在我国,不让他到别的地方去,使我能得到国内藏在地下所有的财宝,那么我就很富足了。”当时有一个臣子,马上答应去找这个懂法术的人。後来他果然找到了这个人,但却不请这个人到国王那里去,而是把这个懂法术的人的双眼挖了出来,拿回去呈给国王,并且说:“臣已经取来这个懂法术的人的双眼了,现在即使他再到别处去也不妨了。”国王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你真的太笨了。我所以要去请这个懂法术的人,是因为他的双眼能见到地下埋藏的财宝,你今已毁了他的双眼,还有什么用呢!” 这故事比喻:有居士看到自己喜欢的刻苦清修的师父,非常恭敬地把他请到家里来供养,甚至拜为干爹或者认干儿子、干姊妹,不知道这样做会使他不能刻苦用功,甚至毁破他的善法和戒行,使他不能成就道果。这是在家佛教徒常常会犯的毛病和过失。护法不知法,供养不如法,或以世俗情谊妨扰出家大德的戒定清修,自他两受其害,过失是很大的。 先把你的杯子空掉:有一天,一位在大学里教授禅学的教授来请教南隐禅师,什么是禅。 南隐禅师以茶相待,他将水注入来宾的杯中。杯子满了,南隐禅师好像没有发觉,他继续往杯子里注水。望着茶水溢出杯来,满桌都是,教授忙着用纸巾拭水,并对南隐禅师说:“杯子满了,茶水已经漫出来了,禅师不要再倒了。”南隐禅师停下来。 “你就像这杯子,”他微笑着说:“你的头脑里装满了你对禅的看法和想法,却来问我。如果你想让我说如何是禅,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来啊。” 人生咸淡两由之: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夏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学会放下: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如果老记着别人好像做过什么错事,其实是自己在继续错着。 狗和树:有一只狗,每天晚上都在一棵树下休息,多年如一日。有一天,一阵风吹来,把一根树枝折断了,刚巧堕在它的背脊上。它就很生气的走开了,到一个露天的地方去休息,决定不再回到这棵树下,也不想一想树枝掉下来的原因,只埋怨这棵树对待自己不好。直到天色晚了,又下起雨来,它远远地看见一阵风正吹过那株树,所有枝枝都在不停地摇动着,它就觉得还是树下好,自言自语地说道:“树在叫我了!”于是重又回到树下去。 这个故事比喻:学修佛法,志愿要坚定不移,不能因为师长的轻微叱责就忘掉多年的修学恩情,随意离开护持多年的道场,等到遇到种种烦恼,才再去亲近师长。这样来来去去,浪费时间生命,甚至还跑散了心,退失正念。 水依然在流着:有一个人,走路走得很口渴,在路旁看到岩石里有一泓清泉涓涓流出面前盛有木桶,水是满满的,他就开口大喝,喝得足够了,那时他就举手木桶说:“我已经喝好了,你的水可不要再流出来了。”可是水依然在流著,并不停止。这人在桶边大怒大闹个不休。有人见了,笑责他道:“你不要它,你自离去就是了,何必定要它不流出来呢?” 这个故事比喻:世人常在生死渴爱中饮用著五欲的水(五欲是:财、色、名、食、睡,或者是色、声、香、味、触,这些境界,常常使人们颠倒迷惑。)有时,感到厌倦了,希望色声香味等不要再来相扰。这就应该收摄六根,从内心用功夫,使自己的心念不去攀缘,不生妄想。所以我们做事无论遇到是顺是逆,都不要埋怨道场不清净、师父有分别、别人不修行等等,不这样从自心远离作功夫,而只要求外面的境界不来侵扰,想获得烦恼的解脱是不可能的的。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沙弥和乌鸦:一个小沙弥按照师父的嘱托,负责看护僧团晒场上的谷子,几只乌鸦总是飞来偷吃,小沙弥赶走这边,它们又飞到那边,赶到那边它们又飞到这边,累得满头大汗也赶不走,于是就去向佛陀诉苦。佛陀告诉他:“等乌鸦再飞来时,你就对它们说:乌鸦乌鸦,请把你们身上的羽毛布施一支给我吧。”第二天,小沙弥又去看护谷子,乌鸦飞来了,小沙弥就喊:“乌鸦乌鸦,请把你们身上的羽毛布施一支给我吧。”于是,所有的乌鸦听到后一下子都飞走了,并且再也不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总向客人化缘,开口闭口都是要钱、哭穷,他们会远离你所在的寺院。 六祖大师《无相颂》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