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佛门网 >> 念佛 >> 印光大师专辑 >>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摘录 >> 正文

印光大师:阅读佛经的利益,从自至诚恳切来、从不分别专精参究中来

因为你们的支持,让我们的弘法事业走的更远

◎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诸大乘经、皆能明心见性,岂独金刚经为然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么义,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乎。智者诵经,豁然大悟。寂尔入定,岂有分别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写法华经,一心专注,遂得念极情亡。至天黑定,尚依旧写。侍者入来,言天黑定了,只么还写。随即伸手不见掌矣。如此阅经,与参禅看话头,持咒念佛,同一专心致志,至于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贯通之益耳。明雪峤信禅师,宁波府城人。目不识丁。中年出家,苦参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实为人所难能。久之大彻大悟,随口所说,妙契禅机。犹不识字,不能写,久之则识字矣。又久之则手笔纵横,居然一大写家。此诸利益,皆从不分别专精参究中来。阅经者亦当以此为法。(正)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摘自《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http://www.shixiu.org/thread-21179-1-1.html 

看经论要专注多看才更有效果,背诵多滑口诵过,效果不如多看

看经论,及各典章,不可急躁,须多看。急躁不能凝静,必难得其旨趣。后生稍聪明,得一部经书,废寝忘餐的看。一遍看过,第二遍便无兴看。即看,亦若丧气失魂之相。此种人,均无成就,当力戒之。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孔子乃生知之圣,读易尚至韦编三绝。以孔子之资格,当过目成诵,何必又要看文而读。故知看文,有大好处。背诵,多滑口诵过。看文,则一字一句,悉知旨趣。吾人当取以为法。切不可显自己聪明,专尚背诵也。当孔子时无纸。凡书,或书于木板,或书于竹简。亦竹板也易之六十四卦,乃伏羲所画。六十四卦开首之彖,乃文王所作。每卦之六爻,乃周公所作。此外之上经彖传,象传,下经彖传,象传,并乾坤二卦之文言,及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所谓十翼者,皆孔子所作。若约字说,孔子所作者,比文王周公所作,当多十余倍。而孔子读文王周公之易,竟至将编书之熟皮绳,磨断过三次,可以知读之遍数不可计也。吾人能以孔子之恒而读佛经、持佛名,必能以佛之言之德,熏己之业识心,成如来之智慧藏也。(续)同上

相关栏目: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摘录学佛答疑请进入:学佛有问必答网常见问答集锦(还可以免费人工答疑)

——————【欢迎支持我们,按月赞助者,网站留名+功德回向】——————


(微信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赞助支持)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通途法门如自己一笔一划画像,特别法门如用相机照相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能志心谛听,与不听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悬殊。
    生极乐世界,皆与极乐世界人一样,以仗佛慈力,且极容易生
    弘扬能自利的法门,才能更好利益别人。假使达摩祖师现于此时,也当弘扬净土
    十方世界,唯极乐世界最为超胜;一切修持法门,唯信愿念佛最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
    靠自力修了生脱死难于登天,靠佛力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易如反掌
    文殊菩萨示现: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
    简述各宗各派之始末,唯净土一法,始则为凡夫入道之方便
    参禅人正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
    即使有大智慧、大辩才、大神通,如果烦惑断而未尽照样不能了生死,可见靠自力往生之难
    所谓高深玄妙的法门皆属靠自力,需渐次进修到七信位方了生死,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则易
    净土法门法法圆通,不仅作人天凡圣证真之捷径,对发展事业消除疾苦无不遂心满愿
    视净土法门为小乘是大我慢心,即是毁谤华严!
    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证明往生极乐,乃出苦之玄门,成佛之捷径
    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
    概说律、教、禅、密、净,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
    众生一念心性常恒不变,但念念随缘,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念佛一法,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其功能力用,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之上
    众生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本具佛性原无损失。譬如摩尼宝珠掉入粪坑,洗净仍是无价妙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