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佛门网 >> 佛经 >>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 >> 法华经相关 >> 正文

《法华经》的中心思想“开权显实”

因为你们的支持,让我们的弘法事业走的更远

作者:达照法师
法华经》的中心思想就是“开权显实”,这个“开”字具有三层含义,即:开除、开发、开拓之义。

原义是指开除三乘教法的方便权巧,显示一乘妙法的究竟真实。而对我们这些凡夫众生来说,开除就是开除我们凡夫众生的各种邪知邪见,开发就是开发我们内在本具的功德利益,开拓就是开拓我们的眼界心量。

更进一步说,也就是开除凡夫的妄想分别,开发二乘人的偏真知见,开拓菩萨学人对法的局限,三乘就是指:声闻、缘觉、菩萨。因为这三乘的学人,对于自性本具的圆满究竟,总是隐隐藏藏,不敢直下承当,法执比较严重。虽然针对凡夫来说已经是圣人了,但是都还在回家的半路上的草庵里面,这个草庵就是个化城,是佛陀为了方便修习者在这里有个喘息的机会,特别设置的一个暂时休息的地方,所以说:止住化城,并非宝所。

   对“开权显实”的阐述,古人已经有许多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非常精妙的描述,现在,我们从自己这个凡夫众生的生命当中来看一看,是否可以在自己的生命当中开除、开发、开拓?那么,开的是什么权?显的又是什么实呢?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权?《法华玄义》说:“暂用还废”,名之为权。

暂时利用一下,将来一定要废除的就是权,这就是指有生有灭的东西就是权,那么,什么东西是有生有灭的呢?《八大人觉经》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其实,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所谓:世界有成住坏空,人生有生老病死,万物有生住异灭。也就是我们每个生命的一切现象,内自六根,外及六尘,根尘相对而产生的六识。更全面地讲,就是三界二十五有(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定,无想五那含),包括了森罗万象、万象森罗的宇宙万有。这一切现象都是暂时地让我们使用一下,将来一定还是要废除掉的,所以这一切就是真正的“权而不实”。

   那么,我们就最接近自身的地方来谈,在我们自己的生命当中,我们所感受到“无常变化”的色身,就是权而非实的,再进一步看,我们的思想念头,也是“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地风卷云舒、波涛汹涌,当然也只能算作权而不实。这样一来,在我们自己的生命当中,开除了这些无常变化的东西之后,又能够显示出什么样的没有生灭变化的真实来呢?也就是说:哪一样是不会受任何生老病死等等变化所影响的呢?妄想分别、思想意识是有生有灭的,色身肉体也是有生有灭的,那么这个没有生灭的真实的东西就一定不是指妄想和色身了。请问:除了妄想分别和色身肉体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呢?请诸位回光反照,剔除妄想分别和色身的无常现象,看取不生不灭的是什么?参!参!参!

   突然间,重重地“啪”的一声……

  一念不生,了了分明!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就是生命当中最真实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天台宗所说的“三德秘藏”,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我们生命当中的“秘密宝藏”。



这个秘密宝藏真是太好了,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永远为我们抚平身心的伤痕,在它面前,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庄严、自在与喜悦!

那么,诸位看到了吗?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当下,亲自捕捉到了吗?如果能够放下一切妄想执著,信手一把抓来,那就得个自在,妙用恒沙了。

假如还不明白,我们就从自己本身来进行挖掘生命宝藏。这个“秘密宝藏”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我们根据这三个特点,从三个角度逐步来认真细致地勘察:

   第一,离一切相的般若德。不要在任何语言文字上面团团转,要离开一切相。首先,闭上眼睛,回光内照:内自身心,外至山河大地,所有一切现象,包括精神世界,物质世界,一点一点地、慢慢地、彻底地分解、粉碎、消化,所有一切形象全部都在这个“回光内照”的刹那间,化为乌有,在整个身心世界当中,彻底的寻找不到任何一种精神或者物质的相状。清清楚楚地明了当下的“无相”.

完全彻底地感受到之后,接着就用佛经来印证一下,看看你所明白的是否符合佛陀所教导的,我们就用简单而熟悉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来印证,大家只管安住在彻底无相当中,不要生起任何念头,看住自己的当下:“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德。以无所得故,心无挂碍……。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里完全是空掉了一切相,诸位千万不要怕自己落入偏空,如果不过这个偏真的关,我们就很难超越对现实轮回的执著,只有通过偏真这个“关”之后,我们才有希望到达更为圆融的境界,所以,第一步,一定是完全彻底的“空”才行。再看自己前念已灭、后念未起的当下:一尘不染、一丝不挂。梦想颠倒,邪魔外道是来不了这里的,这里只有一个“度一切苦厄”。因此,这是生命宝藏的第一个特点。希望诸位能够从现在开始,把它牢牢地抓住,千万不要放过,放过就是错过,错过就太遗憾了!

   第二,用一切相的解脱德。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起因,也是修学佛法的最终目的,使我们的生命得到了彻底究竟的解脱。在离开一切相的般若德的基础上,再回到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刚才一切相都被我们分解、粉碎、消化了,此时又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些相就不再是我们原先牢牢地执著的东西了,它们都是缘起变化的东西,都是生灭无常的显现。

所以,我们在利用这一切“相”的时候,每用一次,就确定每一次的解脱,先从最贴近的身边开始,比如现在我赞叹大家一句话:“诸位真是了不起的善知识啊,是名副其实的人天师范”!你们很清楚地听见了,然后你们就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赞叹我们呢?是在鼓励呢?还是因为我们的表现确实非常令人满意?还是别有用心呢?哦!明白了。”

不管你的分析是对是错,根据你的经验和智慧,你就只能作这样的理解了,别人所理解的也许不一样,这就是有相的缘起法,回光内照,心里一空,明明白白而不执著。

就这样,每一件事情都是在自己利用的当下,就“当相解脱”。再比如我现在恶狠狠的痛骂大家:“你们太不象话了,整天在懈怠放逸中流浪,什么时候才是出头的日子啊”!你们也很清楚地听见了,然后你们也一样考虑考虑:“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呢?是我们表现得不太好?还是告诉我们不要在烦恼当中打滚?或者是误会了我们的表现?甚至是根本就是没有看到我们正在非常精进地用功修行?哦!明白了。”

也许别的人与你所理解的完全不一样。或者你还为此而突然生起了烦恼,动了嗔恨的念头,另外的人却是非常欢喜而生起了感激之情,这就是有相的缘起法,回光内照,心里一空,明明白白而不执著。就这样,在每一件事情的当下,就“当相解脱”。这就是用一切相的解脱德了。

我们修行的时候,开始一定要在小小的事情上明白自己的当下,当相解脱,比如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不同的时候,一看所有的相都是无常、都是性空的,所有的相也都是缘起的,以性空为体,以缘起为用,这个用就是解脱的“用”了,也就是解脱德。

需要经历“八风”的吹拂,在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当中磨练。开始时,小事情能够解脱,大事情还未必能够透得过去,修行就是这样在生活当中体验,并不是眼前当下的事情和心态都不管,然后还奢望着有一天突然就飞上天了,那除非做梦。

因此,这个解脱德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说,异常的重要!而解脱德是要在般若德的基础上才能够生起来的,否则,就象社幷会上的一些比较豁达的人的生活态度一样,那并不是走向解脱的道路。而是要在“照见五蕴皆空”的“离一切相”之后,“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就在用一切相的当下,当相解脱。



第三,即一切相的法身德。有了前面“离一切相”和“用一切相”的双向受用之后,就不用再专门谈无相的空了,也就是在用一切相的时候,当相解脱,不受任何一种相的束缚,这个时候就是“离一切相”而“用一切相”的“即一切相”了,从而回归于中道实性。表面上看去完全对立的东西,到这里也就完全被融化了。

诸位检查一下看,自己的生活当中还有没有不能够消融的?比如仇恨、歉疚、后悔、恐惧、沮丧、牵挂等等,如果还有的话,那就赶紧从离一切相的般若德开始挖掘,在用一切相的同时来反照不能够消融的往事,往事如烟如梦,当下彻底给与解脱,开发了自己生命中的“解脱宝藏”,然后,这一切语言文字、思想方法、精神物质等等,都在当下就回归到“即一切相”的法身德当中,无可言说地喜悦,无可言说地富有!这就是我们生命宝藏的第三个特点。

   一切佛法都是为我们挖掘生命宝藏所作的指示,因此,当你离开自己最接近的生活和最根本的生命,那就没有任何佛法可言、可学了。佛法不是用来哄人或者吓唬人的,它是对生命真实的一种描述,把生命的真相告诉我们,当你明白了这个真相之后,你就不会再去羡慕别的生命了,因为你具备了所有生命的所有功能,佛陀也只是如此而已。

所以,用自卑心来高推圣境,和用傲慢心来低估佛法,都是我们学佛的障碍,对于初学者来说,一般是不敢小看佛法,只是觉得自己太渺小,业障太重,常常会觉得自己太没有用了。所以傲慢心似乎少一些,自卑心更为严重。其实,明白自己的身心和自性,打开生命的宝藏,乃至成佛作祖,都是我们的本分事,并不是非分之想,不可以把修行悟道看得太不可企及,更不应该妄自菲薄,自甘堕落。

   我们往往会对于别人赞叹的东西推得很高,而对于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认为难能可贵,当你真正认识了之后,那也是极为平常的了。据说当年凯撒大帝,在处心积虑、身经百战之后,终于夺得了国王的宝座,当他满怀喜悦的心情,非常自豪、无比荣耀地坐上这个用无数人的生命和血泪换取来的王位时,他很平淡地说了一句:“原来就是这样啊”!这句话,有点象禅宗祖师开悟的话,我们看十八罗汉当中,有一尊罗汉就是两只手向空中一托,张开嘴巴的,这就是非常生动的表示了他开悟时的感受,两手一摊:“哦!原来如此”!这些表明了,开悟或者明心见性,是我们本分的事,没有什么不可企及的,更没有什么炫耀可言。只要把自己的秘密宝藏打开了,当下就具足了“三德秘藏”,然后在生活当中,努力精进地保护就是了。

   诸位如果真正的体会到离一切相的般若德、用一切相的解脱德、即一切相的法身德之后,那就一定要在生活当中保护,不保护是没有力量的,更不会生起佛菩萨那样的神通妙用,就象刚出生的婴儿一样,他虽然就是个真正的人,但一开始的时候是不会自己吃饭、说话、走路等等功用,一定要认真细致地呵护养育,逐渐长大之后,自然就能够具备一切人的功用。所以一定要努力认真的保护好,是为至关重要!关于保护的方法,古大德说得非常好,就是“保任”二字。

   “保”就是保护照顾“离一切相”的般若德,“任”就是任其自然地“用一切相”的解脱德,先保后任,先“保”就是全神贯注地看管好自家开发出来的秘密宝藏,后“任”就是把这个宝藏在生活当中利用起来,这个无尽宝藏,价值无限,只是我们一开始的时候不太会用,不用就不知道它的真正价值,越用越明白它的价值所在,越用越自如,最后自己就会成为“宝王”了,那就成佛了。

   如果这个生命本来就具备的秘密宝藏,没有打开,没有对其进行使用,那就真的是:“手拿黄金钵,终日当乞丐”了!《法华经》说“子衣兜里的如意宝珠”,不是没有,是你不会用,好不冤枉!真是可惜!你只要把手往口袋里一抓,一把抓住了,就是如意宝王,你就是天下最富有的人了。富有是富有了,只是自己还习惯于过着过去街头乞讨的乞丐生涯,所以要慢慢的学会使用它,直到纵横自在、所用无缺的时候,你才算是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最富有的人。

   在“开权显实”之后,一切都是无相,一切都是妙用,一切都是真实。这就是法华会上,佛陀赐予我们的无尽宝藏。诸位是愿意使用这个无尽宝藏呢?还是愿意让它永远埋没在烦恼贫穷的痛苦深渊?只要你发现了这个“秘密宝藏”之后,别人是偷不走的,就看你自己愿不愿意使用了,好自为之!



永嘉禅中级班19讲《实相法供养》内容概要

经文: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无施无悭。无戒无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

没有晦暗也没有明白,没有形相,如果大家打坐见到光、见到空,感觉身心空了,这并不是见到佛性。没有强也没有弱,见到佛性不是要破除一切,该生死的还是在生死,业的运行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佛性的功用,没有佛性的功用,业的运行就不会有记忆。无强无弱,佛性的强大可以度一切苦。不在这里也不离这里;如果说佛性是无为的,凭什么手会举起来?如果说是有为的,我只是手举起来,你们除了看到我的手以外,别的什么都没有看到,这就是佛性的直示,直指人心,直接展示给你看。所以,要见佛性就要舍弃一切成见,把过去的思想观念、苦乐感受、情执所有的一切全部舍弃掉,这个时候再去体会追究。

既没有布施也没有贪心,佛性在这里没有任何障碍;既没有犯戒也没有持戒,没有形相怎么犯戒啊?没有忍辱也没有嗔恚。在发脾气的时候没有离开它,忍耐的时候也没有离开它;没有精进也没有懈怠,我们有时候认为拼命念佛就是精进,以为自己精进就是把自我意识膨胀起来,以为自己坐禅坐得越久就是越有修行、越有道心,然后分别心就更加强烈,这样一来,实际上他的内心就更加痛苦,更加束缚;既没有禅定,也没有散乱,无修无整无散乱;没有智慧,也没有愚痴,没有智慧是指没有世间的一切分别智,但是不会愚痴,因为一切法的因缘果报、业的感召,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非常清楚,在这里面,身心都没有自我;既没有诚实也没有欺骗,因为没有诚实的人,也没有欺骗的人,诚实是一种状态;没有来也没有去,随时随;没有想也没有不想;没有出也没有入。

经文:一切言语道断。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

不取不舍,你想一定要抓住一个东西,这又错了,想一定要把生死了掉,其实还是错了,是叫你当下能够体会,既没有体会的人,也没有被体会的法;不是有相的东西,也不是无相的东西,所以是活泼泼的;前进也是对的,后退也是对的。整个“我”在那里做这些事情的那个对立的东西全部否定掉了,把所有一切对立的东西否定掉了,诸法实相是生命最真实的地方。际就是边际的际,就是到了真实的边际,没有超出其外(一切法的实质,我们身体的本质,内心的本质,待人接物、行为规则的本质),一切本质都在这里。

经文: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

心性就是这样不可思议。见闻觉知就是六根对六尘,我们有时候觉得“明明白白知道的这个”就是我的佛性,那就错了,见闻觉知是生灭法,实际上是你有见闻觉知的性能,这才对。

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我们有时候觉得,佛性以前就有,或者说我修行以后,明白了佛性,我才有佛性在用,这些已有、当有、今有都是错的,不可以以一切语言来分别显示这个实相。所以如来之身就是如此之身,只有这样观察才是中道实相的正观,才是大乘佛法正确的见地;如果不作这样的观察,那就是邪观,就不是佛法的正知正见。

经文: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至不退转,成就六度,

诸供养中,以法供养最。古人讲,给子孙留田地,子孙未必会种;给子孙留房产,子孙未必会住;给子孙留财,子孙未必会用得好;给子孙留书本,子孙未必会读;只有给子孙留德行,子孙才能够上行下孝。佛法告诉我们,你给人钱财,物质上的布施,只是给人身体上的帮助。你给他精神上的安慰,也只是情绪上的改善。但是以法布施,能解决他生生世世的生死大事。所以法布施为最胜,法供养者就是佛所说的印经书、结缘,我们把佛经拿来读诵、教别人读诵。或者解说经典。

什么是法供养?就是大乘的菩萨法藏。陀罗尼就是相应,就是跟佛相应,跟菩萨道相应,跟解脱道相应。解脱道就是用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印证,达到解脱后到哪里去都能够坦然自在。大乘佛法要用菩萨陀罗尼法印印证,菩萨的陀罗尼法印就是前面的实相观如来。所以大乘佛法的法印叫一实相印。离开了诸法实相就不是佛说的法,所以离经一字、便同魔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如果你离开了佛经,那更是群魔乱舞,不知所云。

经文: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轮,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叹誉。

就是善分别一切法义,能够随顺菩提,大乘佛法的经典就是在一切经典之上,让每个人能够生起慈悲的心,平等的心对待一切众生。离开各种五阴之魔,天魔、烦恼魔、生死魔,离开这些常见、断见、邪见。我们今天大家在这里就是一个因缘法,生老病死也是一个因缘法。顺因缘法就是要体会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空无相、无作、无起。所以维摩经里面给我们确定了,法供养要符合大乘佛所说的经法“一实相”,符合解脱道的因缘所生法,这样的法供养是最殊胜的供养。

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轮,就是能够使一切众生身心安住在正道上,不但他自己能安住,他感受到了法的受用,还能去给身边的人表现,告诉别人也要来信仰,也要来学习,这就是转*轮。我们讲经也叫转经,念经也叫转经。什么叫转?就是佛讲完了,我们听到、记住、有受用了,再给别人讲,几千年来,就这样一代代转下去,这叫转*轮,而不是*轮功说肚脐里面有个*轮在转。

经文: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

这个很重要,就是你要讲法,要摄持一切圣贤的智慧。圣就是菩萨、罗汉、一切解脱的人,贤就是世间的伟人、了不起的人。比如说世间各种知识,比如孔孟之道,老庄之学,对众生现实的生活有帮助的,我们都摄持进来。



永嘉禅的最后一讲《实相法供养》,是讲佛陀告诉我们修菩萨道、回小向大,在度众生的时候,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来观察实相。

经文: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

观自身和佛身在实相面前完全等同。身体、心、(情绪、妄想)外物都是无来无去,当下迁流变化的。这就看到无我的空性,就是无所住,就是真心。

经文: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

不去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也不去观察事物的内在本质。否则就树立了能观和所观的对立面。也不去观色受想行识的本性是什么,就连闻思的道理也终归是妄想和概念。,这是直接契入真心的方法。要将色、相、性、体、力、作种种观念都扫地出门,这样才能体会到无我的本性。

经文: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

从五蕴开始观察,观察到六入。发现实相的境界是超过眼耳鼻舌身意的。正因为执着六根,执著这个身体和内在的思想,才会有生死轮回、迷惑颠倒。六入,外在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并没有聚集在一起,这样观察自心实相,就超越了六根,就离开了三垢(业障、报障、烦恼障)。

色界就是身体,无色界就是思想,色界和无色界都是缘起的。要观察除了身体和妄想,还有什么可以拿来成佛?这样就会顺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愿门)。

“空门”(勉强这样说是空门)是身心具空,不再是由五欲六尘牵扯的生命;“无相门”就是不落入语言、概念,因为语言、概念都是一个相;“无愿门”,大家看一下你的愿望在哪里?一定是想得到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一定是有个东西让你可求,这就是有愿。你现在把色相和内在的心念都舍弃了,既不能在色身上找愿望,也不能在妄想中找愿望,这就是顺着无愿门。

经文: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

“不自相”就是当舍弃了色心二法,不执着内在的感觉,不树立 “我是空、我是自性、我是真性”的概念。

“不他相”就是不在生命之外另外找到一个东西;不是修行后可以到一个开悟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能是净土),带着一个强烈的“我”到一个解脱的世界去。

所以说修行很难,开始时候要发起这个心,想“我”解脱,因为轮回很苦,生起贪嗔痴的时候,我很痛苦,看到三恶道的时候很痛苦,是“我”想解脱。但是当慢慢用功下去就发现,三恶道的痛苦、人世间的痛苦正因为有那个“我”,假如没有那个“我”,痛苦就不再找到你了。

“不一相,不异相”,一相就是常见外道,我们明白了真心佛性以后,就会把开悟当作一个境界,是否还有一个宝藏需要打开?其实我们找到最后,让我们受苦的、迷惑颠倒的那个东西被激发出来了(我执是一个大骗局),我执的世界从此就袒露它本有的面目,是无我。解脱就是这样的,而不是另外有一个解脱的境界。

“不异相”就是并没有一个差别相。就像做梦那样,梦境中有汽车、房子等等,但是当醒过来以后,发现全都是你的念头的呈现,并不是有一个真实的汽车。再看看生活中的人我是非、人事纷纭,杂乱无章,当你的无明大梦一醒,你会发现这么多梦全是你自己,就是这颗心。

经文: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

不在此岸,也不在彼岸,也不在中间,因为在心性上是没有分别的。我们有分别才有人我,如果没有分别,我们看到自身的心性,其他众生的心性是完全等同,相融相摄的。就像两盏灯,发出的光都照满了房间,在这两盏灯的中间找一个位置,能找得到吗?找不到。所以随缘应物,不执著彼此、中间、人我对立。

你为了众生,可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但没有“必须怎么做”,因为所有一切都是生命的全部展现,没有哪个是必须的。可以针对不同的根基,启发不同的福德、智慧、善根。

经文: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观察寂灭、涅槃,又不停留在涅槃的境界。把身心烦恼、妄想执著全部舍弃,这是寂灭。大乘菩萨要回小向大、发慈悲心,不永远停留在涅槃的境界中,所以不住涅槃。不在生死里停留,也不在涅槃里停留。就像有病的人要先去医院治病,病好了就要回到现实生活中,但如果有病的人,不去医院,而还是在这里,可能就病死了。这里面有大小乘的区别,这是生命中两重不相同的境界,是解脱道和菩提道的差异。

“不可以智知”中的“智”就是智慧,一切智。一切智就是共相的智慧,就是阿罗汉能证得的境界。你能看到我们身心世界完全相同的那个东西。你跟这个木头相同的在哪里?你内在的起心动念跟外在的山河大地相同的在哪里?找到了共相,这个智就是一切智。

“共相”是什么?人世间是苦的,但是我苦了,肚子可能不苦;生命是不净的,身体可能很脏,内心也很多妄想,但虚空却没有不净,这是“不共相”。我是无常的,虚空也是无常的(时空是可以被打破的),有相的东西都是无常的。观察到无常了,这就有点相似了。

无常的背后是什么?原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无我”才是共相。身体是材料组成,思想也是材料组成,所以身心都是无我的,它做不了主;外在的世界也是缘起组合的,也是作不了主。你给这根柱子多加材料,柱子就大起来了;抠掉一些,就小了,这完全是材料的变化。虚空也是如此,东西堆积得多了,虚空就拥挤了;挖开了,空间又大起来了,它也是变化的。只有“无我”是它们的共性。所以解脱道要证得的终极涅槃就是“无我”。诸法无我才能契入涅槃,这就是共相智。

明白了共相智以后,以共相智来了解不共的菩萨智慧,回小向大,实际上这是开启了禅宗明心见性的门。解脱道的人只要把痛苦解决了就完成了,而菩萨道是不仅要解决痛苦,还要活得开心快乐,还要让一切众生都能把痛苦处理掉。他的生命就活出了庄严。

一般的凡夫活得不够庄严,而二乘人无法了解生命的实相。《涅槃经》说:二乘人不见佛性。所以,大家听了大乘佛法要树立正知见。

佛经里面告诉我们生命的层层境界,要一层一层往上走。没有解脱的人想了解解脱的境界,几乎是不可能的。没有到涅槃的边缘,就不知道离涅槃有多远,就不知道涅槃是真实不虚的。就像国家这么大,你要只有到了国界边缘,才会知道国界在哪里。所以我们要通过修行打开智慧,以智慧达到解脱后,才能够了解。

“不可以识识”就是,凡夫完全以知见来认识这个世界。连二乘的智慧都认识不了真实的世界,以凡夫的片面、狭窄的知识,来了解佛法的真性、诸法的实相,可能吗?不可以。

经文: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

诸法实相就是前面所说的无修无证无散乱,圆满无缺的大乘佛法。告诉大家要赶紧修解脱道,证得无我,而不能说:“大乘菩萨要度一切众生,要不舍众生。”然后就不要解脱了,这样就还是凡夫,还在这里流转。

我们也要救破戒的众生;让那些诸魔外道、贪着重的人一听到你的讲法,就害怕,因为他知道会下地狱、会受苦。

你要是以法供养,就要以这些内容来供养。

经文: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

我们大家能听到以上的经典,要能信解受持读诵。首先相信、理解,然后接受,并保持每天听来的这种智慧,还要读诵经典。有的时候你不知道怎样解释佛法,读诵经典就是让你的语言文字很规范,然后以方便力为众生说法(方便力就是我以我的能力为大家说法,你也以你的能力为众生说法),这样,你显示出来、讲出来、体会到的就很分明,没有错乱,不会糊涂。这个诸法实相、这几个法印一定要抓住,然后你能够去说法、去转,这就是你能护法。这是真正的以法供养。

我们在坐的都是护法居士,最大的护法就是举行讲经法会,去读诵经典。大家都明白了佛法的道理,按照这个道理去做了,这才是护法。有些人护法变成护人了,跟这个师父好,天天就在这里,别的地方都不知道去了,或者心里充满了贪嗔痴,这样就不是护法、护人,而是护贪嗔痴了。所以法供养的功德是最殊胜的。

经文: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

一定要依照法所讲的那样去修行,一定要知道内在是无我,外在是无众生。认识到无我无人,一切法皆空,你对因缘果报还要不违背。例如你明明想自己快乐,却造了恶业,将来要接受痛苦的果报,这叫违背因果。如果你可以承担这个果报,就叫不违背;如果你怕受痛苦呢,你就造善业,接受善的结果。

经文: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

汉传佛教告诉我们,语言只是暂时的,是具有时代性的,所以我们要知道佛经文字背后的那个意思,这就是依义不依语。智就是智慧、有真修实证的人,有道德标准的人,有人生境界的人,他是实践过来的,是有智慧的。但是知识呢,是不需要通过实践的。讲得天花乱坠,但内心充满了痛苦,那叫有知识没有智慧。现在社幷会当中有很多有知识没有智慧的现象。

不了义就是方便权巧,你摔跤了,叫你爬起来,然后要往前走,这个时候往前走就比爬起来更加了义,叫你爬起来是暂时的方便权巧,而不是应该要走路的时候还在想爬起来以后再爬到哪里去。所以,这些针对性的,包括忏悔、破除我执、打七、诵经、念佛种种现象都叫做不了义,有为法都叫做不了义。了义是什么?就是前面讲的无来无去,无造作,无知无识,无有为、无有为,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声香味触法,这一下全部没有了。要依了义的经典,而不依不了义的。依了义就是你能明白真心,依不了义的最高境界,可能你是得到福报,要不是最高境界的话,可能你是增加执着。执着的人特别多,所以有些人越修越烦恼,因为他依不了义的经、而不依了义的。了义的是你的心性、不了义的是你的因缘果报,是世间法。

依法不依人,这点尤其重要,他们讲藏传佛教皈依,首先要皈依金刚上师,我们汉传佛教就直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是依法不依人,他们是依人然后再依法。那个人要是有法,那依上去还行,要是没有法,依上去就完蛋了。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佛法,不能把佛法当人情来看,包括你来听法也不要说是你给法师面子,当你内心升起法喜,真的想听法了,才会受用,如果不是以这样的心态听法,不会受用,也很累。

经文: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法供养的内容有两条:第一条是你懂了佛法之后,赶紧做推销员,接受多少马上推销出去;第二是你赶紧自身来受用。你自己拿了药给别人吃,但自己却不吃这个药,病还是治不好,有时候能够给别人治病,自己要先用,自己能够如法用功地修行,也是最上的法供养。自己能够把法来传授给别人,也是法供养。所有的别的供养中,只有这两种法供养最为殊胜。
相关栏目:法华经相关学佛答疑请进入:学佛有问必答网常见问答集锦(还可以免费人工答疑)

——————【欢迎支持我们,按月赞助者,网站留名+功德回向】——————


(微信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赞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