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佛门网 >> 正法道场 >> 大悲寺 >> 大悲寺见闻心得体会 >> 正文

        读《佛遗教经》所感

                                                      作者:杜居士

偶有机缘,得睹《佛遗教经》,了知此经乃是佛将入涅槃之际,遗嘱当时、现在、未来弟子怎样修行,如何依教奉行。实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之感。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浅释云尊重,就是看戒律就像佛,就像师父似的。珍敬即拿他当无上金刚光明宝戒,而波罗提木叉是梵语,中文即是净法,是戒,是正顺解脱之本,又叫保解脱。佛和戒律没有区别,持戒就好像保护自己的头,自己的眼睛那么重要,故修行人当以戒为师。

所谓持戒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就是一切善事尽力去做,一切恶事尽力不为。为此佛制各种戒律,确保修行人真正做到止恶防非。如最基本的五戒,出家之后还有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具体戒条。犹如铠甲,看似束缚,实是保护,是对修行人的重塑,是向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迈进的必备阶梯和行为准则。仅就五戒而言:

不杀生,佛言:“一草一木,不忍折横,一虫一蚁,不忍伤生”,修行之人尚且“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何况较大生灵乃至杀人呢?

不偷盗,佛制戒云:盗够五儿,即失根本大戒,不得戒体。真正修行之人,守持戒律如护眼,哪一个又敢盗窃他人财物呢?

邪淫:保证着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观,维系着家庭与社会的安定。

不妄语:构筑了人与人之间诚信的桥梁。

不饮酒:在相当程度上确保人的理智,避免无故伤害及无意义的争执。

仅此五戒,已保证了修行人最基本的道德水准,圆满着修行人的德行。修行之人视天下人皆为父母,自当尊敬。这样的个人或团体怎能不安定社会,利益他人呢?况且所做善事,所诵经咒之功德皆悉回向:国界安宁兵革销,风调雨顺民安乐,端为世界祈和平。学佛之人修行不忘爱国,他们深知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兴旺,需要具德之民。

对于佛教,一位大德曾言:佛教本无大乘、小乘之分,南北之别,是人心在分别,净、密、禅、律、教是针对不同众生的不同根基、不同习性而已,都是佛所宣讲,均是上乘,因此五宗平等弘扬,创建更加和谐的佛教局面,势在必行。

佛法昌盛,戒为保证!佛法昌盛,利国利民!

佛法昌盛,国泰民安!佛法昌盛,世界和平!

相关栏目:大悲寺见闻心得体会学佛答疑请进入:学佛有问必答网常见问答集锦(还可以免费人工答疑)

——————【欢迎支持我们,按月赞助者,网站留名+功德回向】——————


(微信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赞助支持)